全域环境整治不停歇,美丽生态白云展新颜。长期以来,白云区在全域环境综合整治的道路上持续发力,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让白云人民有了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道路街巷愈发干净整洁,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绿色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智慧大物管”探索解决城市“顽疾”……十年来,白云区城市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商,而这些变化也实实在在地记录了白云区不断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十年间,白云新城一栋栋高楼拔节生长,勾勒成城市宜居宜业宜商新貌
全域整治提升市容环境,人居环境更干净整洁
在黄石街马务大街沿线,人来人往,路边的药店、餐饮店、凉茶铺、水果店等店铺门前区域、人行道都干净整洁,没有垃圾落地。“‘门前三包’做得好,不愁没生意。”水果店店主黄绍学介绍,自从整条街都落实“门前三包”工作后,明显感觉到周边的环境更干净整洁了,这样的环境也让门店的生意慢慢好起来。
黄石街马务大街的变化,正是白云区推动“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落细落到位的缩影。十年来,白云区通过打造样本镇街、规划负面清单、探索管理模式、商铺自治联盟、他律转向自律等途径,不断推进“门前三包”工作。白云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白云区辖内商铺垃圾扫地出门、占道经营、乱张贴等现象明显减少。
云城街市容巡查队队员对辖内临街商铺进行垃圾分类及“门前三包”检查
十年前,建筑垃圾乱放、杂物乱堆、乱摆卖、乱拉挂、余泥撒漏等城市“顽疾”在大街小巷时常会出现。十年间,白云区各镇街对辖内全域环境常态化开展大扫除、大清洁、大整治,对主次干道、公共场所进行清扫保洁、洒水降尘,大力整治影响市容环境的行为。如今,临街商铺、城中村、背街小巷、小微水体等都保持干净整洁,市民实实在在体验到了人居环境的改善。
大型环卫水车对主要道路进行冲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十年来,白云区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下硬手段、系统整治,开展全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卫生管理,落实“门前三包”,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乡环境,让白云人民有了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绿植繁花刷新白云颜值,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从广州地铁二号线飞翔公园站A出口或C出口走出,就来到飞翔公园口袋公园,可以在树荫下的木椅上歇息乘凉,欣赏苍翠树木、如茵绿草、蜿蜒小径。很难想象,这里原本是一片闲置荒地。
白云新城飞翔口袋公园
绿植丛中,繁花绽放。十年来,在白云区,这样美丽养眼的口袋公园越来越多。昔日,它们是街头巷尾的闲置地块、边角地,如今经过综合整治和改造提升,变成了集休闲社交、景观体验、自然生态于一体的口袋公园。在白云大道龙归段口袋公园、鹤龙三路龙图花园段绿化广场、永泰牌坊(官厅)口袋公园等,经过植被栽种、道路铺装、景观设置后,这些地方都旧貌换新颜,既方便了市民,又提升了这些路段的景观。
十年来,白云区把城乡环境整治作为全域环境提质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推动城乡面貌越来越靓丽。除了口袋公园外,白云区还不断优化白云新城、白云山、广州设计之都等重点片区景观效果,在重要景观节点、重点道路上,采用绿墙、绿岛等多种形式,布置精品绿化节点,让街头花木繁茂、处处见绿、步步是景。曾经非常拥堵的105国道白云段(白云大道),被戏称为“二手车一条街”。白云区铁腕整治,精雕细琢,投入10亿元,大手笔推动白云大道实现了从道路功能到景观颜值的全面提升。据统计,白云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约8694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9.9%,公园绿地面积4877.68公顷。
白云大道沿线蝶变十里绿廊。图为白云大道鹤龙段
白云大道沿线蝶变十里绿廊。图为白云大道龙归段
白云大道太和段沿线经过整饰,展现出新风采
城乡环境不断变迁,始终离不开古树名木的自然守护。近年来,白云区对319棵古树名木开展专项检查行动,不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和养护管理;组织“绿色守护者”科普志愿服务队走进校园,走进24个镇街,动员市民积极参与古树保护,共建绿色生态白云。
全域环境整治不停歇,白云城市更美更宜居
作为典型的老旧城中村社区,石门街滘心社区经过品质提升后,拥有了鱼翔浅底、水清道绿、花香树美的新面貌;嘉禾街科甲社区悉心保留了传统古村落科甲水村独有的家塾文化,让老村落焕发新活力;同和街白山社区成功打造了高颜值的城中村型社区,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滘心社区鱼翔浅底、水清道绿、花香树美
科甲风水塘环塘碧道、仿古观光石桥和石门楼
科甲水村将村内的家塾改造成甲水历史文化展馆
昔日,在不少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社区,长期存在卫生死角、水浸黑点、出行不便、公共设施破损等问题。2016年以来,白云区持续开展容貌品质社区培育工作,让社区建筑外立面整洁美观,户外广告和招牌既统一规划又各具特色,人居环境得到优化提升,让市民在更加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活。2016年至今,白云区成功创建了111个区级容貌品质社区,包括17个市级容貌品质社区。2018年至2020年,该项创建工作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综合第一。
环境整治不停歇,美丽白云展新颜。在全域提升容貌品质的同时,白云区还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和改造各类公厕519座,实现投入最大、进度最快等“全市第一”目标,并开展新一轮“厕所革命”,计划到2023年底,共计新建和改造提升公厕248座。有别于“乱糟糟、脏兮兮”的旧公厕,新建或升级改造的公厕从内至外都实现了升级,功能更便民,设计更人性化,实实在在解决了市民如厕的烦心事。
同德街同德公园公厕
人和镇黄榜岭村公厕
不仅如此,白云区还把拆违控违作为全域环境提质升级的重要任务,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集全区之力,有序推进征拆、治违、复绿工作。十年来,白云区拆除违法建设面积逾5132万平方米,拆出发展空间,实现居住环境、城市品质的快速提升。
◎数据:
白云区成功创建市级容貌品质社区17个、区级容貌品质社区111个。
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和改造各类公厕519座,实现投入最大、进度最快等“全市第一”目标。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约8694公顷,绿化覆盖率49.9%,公园绿地面积4877.68公顷。
◎样本
“智慧大物管”打造全域服务治理新模式
“通过小程序就能快捷反映并解决环境问题,相信环境卫生情况会越来越好。”居住在黄石街江夏社区的罗先生,发现黄石东路人行道上有树叶等垃圾后,在“平安白云”小程序的城管服务板块进行“云报事”,反馈相关问题。很快,白云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环境服务保障中心的环卫工人收到了工单,驾驶着电动环卫作业车到达现场,迅速完成垃圾清扫。
这样的工单处理场景,在黄石东路、云城西路等主要道路,以及三元里村、唐阁村等试点区域经常出现,是白云区“智慧大物管”探索解决城市管理难题的缩影。
“智慧大物管”操作后台
居民可以在小程序进行“云报事”,反馈相关问题
环卫工人接收工单,完成垃圾清扫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白云区迈开了智慧城管建设的探索步伐。
“智慧大物管”是重要一步。白云区城市管理监控指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智慧大物管”是一套囊括资源、工单、监管、物联网、视频AI等基础能力在内的基础平台,也是一套汇聚海量资源数据和业务数据的数据平台,“可以实现人员、机器设备和服务场景‘一网统管’,形成真正的全域服务治理模式。”
借助“智慧大物管”,白云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将“大物管”企业的系统性思维和流程管理能力,融入城市治理服务,整合片区容貌维护、绿化养护、综治巡查、“六乱”治理、垃圾分类、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等多方面管理服务事项,实现城市环境智慧化精细化长效治理。
白云区以环卫保洁为切入点,让“云报事”变成“智慧管家”,专门解决环卫治理难题。如今,试点区域三元里村、唐阁村以及白云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环境服务保障中心的环卫工人,都佩戴着智能电子工牌,这一工牌不仅有打卡、定位的功能,还能一键呼救。环卫工人接到工单后,按照地图定位前往相应地址,将垃圾清扫干净,并把清扫结果拍照上传至系统,工作情况和具体位置也可以通过智能电子工牌打卡,在“智慧大物管”后台实时显示。
这样的智慧保洁“小切口”,正在撬动全域环境提质升级“大变化”。“过去实行的是人盯人、人管人的被动管理方式,现在我们正在向智慧城管科技赋能转变。”白云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云报事”小程序以科技赋能智慧管理,将改变“一个扫把一把锹,手推小车跑断腿”的传统环卫保洁管理模式。
◎手记
白云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极具开创性
记者查阅统计数据了解到,白云区的生活垃圾日处理量约占全市五分之一,环卫保洁面积约占全市七分之一,城市管理情况复杂、工作量大、问题集中,特别是内街巷环卫死角、城市“六乱”等城市管理领域的短板弱项明显。
在这一背景下,白云区在全域环境综合整治的道路上持续发力,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的成绩。不过,环境要改善,产业要升级,全域环境综合整治没有终点,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探索中前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扭转局面。
作为“低生产生活成本”的中心城区,白云区要守住这一发展优势,城市管理方面就要在细微处下功夫,把绣花功夫般的细心、耐心、巧心贯穿城市治理全过程,从治标起步,实现标本兼治,我们的城市才能更和谐、更宜居。白云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大力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可以说是富有探索性、开创性和创新性的一项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精神的体现。期待接下来,白云区以数字赋能超大城市高水平治理,努力根治城市管理难点顽症,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环境优美怡人。
来源:白云融媒 记者:全碧芳
通讯员:易鹏
编辑:王雯哲 审核: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