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儿童都值得被关爱,每一个儿童都需要被呵护。”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赵广军提交建议,呼吁广东率先试点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将儿童友好理念变成全社会的共识,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
儿童友好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据建议,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联合国人居署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目前全球有超过3000个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
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联合22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0个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向全社会传递了尊重儿童、关爱儿童、儿童优先的声音。
赵广军表示,近年来,广州、深圳、成都、北京、上海、长沙等在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方面做了努力探索和实践。如深圳的“步行巴士”、“儿童议事会”;成都推动“儿童之家”建设、搭建促进儿童友好公共设施;广州市开展《广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导则》的编制工作、在海珠区琶洲街雅郡花园打造“儿童友好型”、“家庭友好型”社区等。
儿童友好社会服务方面尚属空白
“这些城市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先行探索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但与国际认证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差距还很远,尤其在儿童友好社会服务方面全国尚属空白。”赵广军说。
他提到,首先是儿童友好救助无社会热线,12349全国统一儿童救助保护热线的知晓度明显不够,存在儿童帮扶诉求发现难、报告难、干预难、联动难、监督难的问题。建议开设一条专门儿童友好救助社会热线,发动社会力量,联动专业服务机构、行业专家、社会工作者、爱心人士一起为儿童提供友好救助服务。
此外,儿童友好救助无庇护场所。现有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要是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的未成年人实施救助保护,没有能力全面顾及到大量的普通家庭儿童、困境儿童所需要的特殊的救助保护,儿童遭遇家庭暴力无处求助,无临时庇护之处。
赵广军建议,从政府层面,要深入研究,聚焦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做好科学合理规划,强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全社会对儿童友好理念的认识,需要以战略的眼光谋划儿童友好城市、社区建设。
以广州为试点 探索建立儿童友好社会服务体系
赵广军建议广东省以广州市为试点,探索建立儿童友好社会服务体系,打造无缝和反应迅速的儿童友好社会服务,推动广州成为儿童友好社会服务先行示范城市。
具体做法上,他建议开通儿童友好救助社会热线,实行24小时服务。建立“儿童友好紧急庇护站”,通过政府指导,行业协会制定标准,联动连锁品牌爱心企业,以实体门店加入的形式,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打造标识清晰、功能明确的“儿童友好紧急庇护站”,为儿童提供紧急临时救助服务。全面引导和鼓励儿童权益受到侵害、遇到突发状况时,积极主动、便捷地就近寻求“儿童友好紧急庇护站”的保护和服务。
同时,搭建儿童友好社会服务救助网络。加盟“儿童友好紧急庇护站”的实体门店,至少安排1-2名店员成为儿童友好社会服务志愿队成员。“儿童友好紧急庇护站”接到案件后,志愿者开展服务(可计入志愿时),危急情况进行临时“危机干预”,后转介至专业社会服务团队跟进后续服务。逐渐形成一套专业化服务流程:包括接案-立案(转介)-服务-结案-回访。
还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的儿童友好社会服务团队,包括家庭教育指导师、律师、儿童心理咨询师、儿童教育专家、医疗康复、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士,能为儿童在心理、学习、成长、权益、兴趣爱好、创新探索等方面开展一系列专业化的儿童友好社会服务,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在开展儿童友好社会服务上,建议以儿童需求为导向,以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开展包括紧急保护服务、“步行巴士”服务、爱心收养服务、医疗救助服务、创意能力服务、创新发展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等系列服务,促进儿童多元化健康成长,提升儿童发展环境,增进儿童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叶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