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岁的孩子身体不适
发烧、感冒、咳嗽是常有的事
这时候妈妈们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
优秀的社区儿科医生
就成了妈妈们
“亲人”般的存在
今天就带大家认识1位
在新市街社区妈妈群中“人气超高”的医生
钟秀丽
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主治医师,全科医师,毕业于辽宁医学院,毕业后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儿科中心进行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5年,从事儿科临床工作10余年。擅长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尤其对儿童慢性咳嗽、喘息的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早上刚开诊,钟秀丽医生在办公室办公。突然接到挂号前台的电话让她来挂号处一趟。钟医生以为有什么突发情况,赶紧跑到挂号处。原来是一位5岁多的小朋友,发烧了,在门诊吵着要走不愿意看病。妈妈解释后才知道因为今天不是钟医生看诊,所以吵着要走,不愿意看医生了。我们前台的护士了解到这个情况就给钟医生打电话,小孩妈妈说孩子从小就敏感,特别害怕医生。
但是上一次不舒服是钟医生接诊的,当时孩子对钟医生的印象很深刻,说钟医生不会强迫她接受检查,而是耐心的跟孩子沟通、协商,对于病情的处置方式也会征求孩子的意见,所以孩子就特别信任钟医生。今天发烧了妈妈也是哄着她说是钟医生看诊才愿意过来的,所以当得知钟医生不在门诊的时候就不乐意了。钟医生听到后真的无比感动,感动于孩子对她的信任,也实实在在感受到儿科医生工作时的一点一滴,一个小小的举动也可以温暖家属和患儿的心。
现时正值流感高峰期,病人很多,钟秀丽医生一刻也不敢马虎,仔细检查,让孩子先称体重再根据体重给出准确的药量。门诊中,钟医生常遇到家长诉苦:“给孩子喂药太难了,孩子吃一半吐一半是常事。”遇到这样的情况钟医生会说“上次开的感冒药,又甜又苦,那种怪味连大人都难以接受,不能怪孩子,我今天给小朋友开别的药。”开药时不只考虑“有没有效”,还会兼顾孩子的接受度,所以钟医生才能成为患儿和家属都高度认可的医生。
白云区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家庭医生团队组建于2011年。是集儿童保健,疾病诊疗于一体为辖区儿童提供开展儿童体格、营养、发育与心理行为等保健技术以及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中心每年服务儿童人次数约10万,其中儿童预防保健服务7万余,儿童疾病诊疗2万余。
中心拥有儿童一站式服务的专用区域,也就是说孩子来到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论是什么问题都可以在一个区域内解决所有的问题。打预防针做儿童保健,又或是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疾病状态需要专业儿科医生进行诊疗都可以在一站式服务区域内解决,避免了家长来回折腾的麻烦。
钟秀丽医生表示儿科医师一年365天都必须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必须做到小病擅治、大病擅识、重病擅转、慢病擅管。
当问及钟秀丽医生选择成为一名社区儿科医生的初心和感悟时,钟医生充满感情的说:“成为一名儿科医师主要是因为我自己特别喜欢孩子,而选择做一名社区儿科医师是因为可以跟家长们成为“战友”,在儿童健康保驾护航过程中跟家长们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共同决策,让我们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这让我很有职业成就感。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日常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儿科是一个'哑科’。”
钟医生表示,很多时候尤其是面对婴幼儿他们无法诉说自己的不适,主要依靠家长的诉说以及我们专业的查体来综合判断病情,稍有不慎就容易误诊、漏诊。作为一名从医十余年的儿科医师,她会更加重视病史的详细问询,更细致的体格检查,更重要的是在诊断上践行“红旗征-可能遗漏的情况-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思维,在临床处理上实行“共同决策+安全网+机会性预防”策略,除此以外,需要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重视患儿家长的期待、忧虑和担心等以尽量解决“哑科”带来的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首诊在基层”是医疗的热门话题。但如何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首诊在基层, 第一要务就是基层“接得住”,如何做到“接得住”,就需要全面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在这方面白云区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提供平台和机会让医生们多学习国内外的前沿医学知识、指南及专家共识,也会根据临床遇到的问题,进行各种演练及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能力水平。还会定期开展妈妈课堂、走进校园开展健康宣传讲座、定期制作视频进行科普宣传、儿科家庭医师团队设立微信群阵地,定期发布科普文章、视频,接受不定期线上健康咨询等,以上多项措施的最终目的是让绝大多数群众能就近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健康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能够就近就便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满足群众健康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