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手术室里传来声声婴儿啼哭、急诊科内响起阵阵急救电话、发热门诊上演一幕“有惊无险”、内科诊室里来透析的患者增加近半……
4月10日起,白云区妇幼保健院(机场路院区)成为广州市白云区管控区域定点收治医院。
发热门诊和急诊科两个门诊,人人都在争分夺秒。这里,8天诞生73个新生命。
封控管控区内的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病患者、肿瘤患者等特殊群体逾上万人。
每隔一阵,便有一辆救护车开出,急促的警笛声划破管控区内的寂静。
一声婴儿啼哭
4月16日傍晚,李自红抱着刚出生5天的孩子,乘着爱心专车从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出院。
5天前,本该是李自红到南部战区总医院做产检的日子。她的预产期是4月25日,由于伴有妊娠期糖尿病、胆汁酸淤积等并发症,她想去医院检查看一看。
“管控区内出不去,我就马上找到了‘三人小组’的社区工作人员求助,他们帮我联系了白云区妇幼保健院的专车。”李自红告诉记者,11日上午做完体检,医生建议尽早生产,下午便排上了手术。
4月11日14时53分,李自红顺利诞下宝宝。她的先生告诉记者,“三人小组”和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令他们很感动,“全程帮我们联系专车出入院、紧急排手术日期,术后照顾无微不至。”
白云管控区内,像李自红一样顺利就医的孕产妇还有许多。
据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大产科主任王尼萍介绍,截至4月16日,封控管控区内共顺利诞下73个健康宝宝,目前已有部分产妇分批出院。
“坦率地说,这次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的工作量比平时多了一倍以上,其中包括不少高危妊娠的孕产妇入院,医务人员全员上岗,尽最大努力确保孕产妇健康平安。”王尼萍说。
对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的医务人员来说,自4月9日以来,他们变得更加忙碌,每天24小时在医院轮岗上班,分秒不停。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妇产科专家也到该医院支援助力,每日参与病房巡查、专家会诊、疑难解答等工作。
王尼萍告诉记者,由于封控管控区内的普通孕产妇无法到医院进行常规产检,需要在线上微信群及时回复她们的疑惑,让她们静下心来等候宝宝降临。
为了进一步改善区内孕产妇集中就诊、救治和隔离需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新建和改造了5层隔离病区,严格按“三区两通道”高标准建设,全流程实行闭环管理。
24小时服务的发热门诊
严格的防控流程,让每一个医务人员时刻警惕着,前来看诊的患者做好严密防护。
自4月10日,白云区妇幼保健院(机场路院区)成为管控区域定点收治医院,封控管控区域内的发热患者都会被送到这里治疗。
“封控区有一个居民,发热39摄氏度以上,需要看诊。”4月12日20时30分左右,白云区妇幼保健院接到一个来自“三人小组”的“特殊”急救电话。
“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警惕’的病患。”该院立即作出预判。
20时30分,120紧急出动,几分钟便到了患者家中,街道工作人员已提前让他穿上了防护防,戴上N95口罩等。
“这个人有发烧、咽痛、咳嗽等症状,同一栋楼出现确诊病例。”种种迹象让白云妇幼发热门诊主任袁志奇高度重视发热门诊的闭环部署:从医院门口到发热门诊内部,留出一条畅通的道路;发热门诊里的病人和家属临时疏散,保证该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不会直接接触到其他人。
临近21时,120救护车直接停在发热门诊前。
患者下车后,被带到隔离留观室,立即进行新冠抗原检测和鼻咽拭子采样,接诊医生招少萍了解病情后,做流行病学调查、对症开药,最后将他点对点闭环送出院。
“这几天来就诊的患者,各种症状都有。”袁志奇告诉记者,只要是在管控区内有发烧症状的患者,都会先送到发热门诊,再根据具体病情转到其他科室的病房,症状较轻的看完门诊就离开了。
急诊科里连轴转
“18时59分,患者由120急救车送入院,颅内出血处于昏迷状态,需开通绿色通道紧急手术,20时,外二科主任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会诊后,在抢救室进行抢救,过程顺利,21时50分左右送进ICU。”4月16日晚,连轴转了一天的急诊科主任朱艳军坐在电脑前查看病例资料。
“这是急诊室里的一个特殊病例。”朱艳军告诉记者,由于情况紧急,这是他们第一次在急诊科抢救室里直接做手术。
自从作为管控区域定点收治医院以来,急诊科里的救助表格名单更长了,紧急抢救比例更高了,医务人员昼夜忙碌,拯救一个个生命。
朱艳军说,疫情期间,拨打急救电话过来的患者大多情况紧急,都是一些重症,而且年龄比较大,往往有特殊的医疗需求。
疫情期间,患者就医最畅通的渠道便是拨打120。“最忙的时候,3台急救120电话同时响。”急诊科护士长瞿国霞说。
面对患者突然增加的情况,医院与街道、社区居委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当居民有医疗需求,社区医生解决不了,必须区级医院医护人员提供技术力量时,只要在群里发出信息,医院便会派车接诊。
在瞿国霞看来,“通过群处理,管控区域里的三级诊疗更加便捷。”
在4月16日举行的广州市疫情防控资讯发布会上,广州市白云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资讯发言人杨颜泽表示,白云区增派了300余名民营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加强“三人小组”力量,更好保障基本医疗服务。
此外,白云区还开放封控、管控区25个医疗机构、346家药店,统筹市、区救护车满足区域内群众就医需求,目前已累计解决就医需求2296人次。
常规就医不用愁
住在封控区、管控区,常规就医如何解决?
“我的药已经吃完了。”家在同德街封控区内的64岁低保户邓伯打通了“红棉热线”的电话,因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眼看要药吃完了,他担心自己的病情会加剧,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我们一定会为您解决这些困难的。”了解邓伯的情况后,白云区社工行动起来。
多方沟通下,石井街社工站联系定点医院,同德社工站送药上门,社工领到药物后骑行5公里上门送药,两个小时解决了邓伯的断药之困。
药物能供应,血透、肿瘤等需要去医院治疗的情况如何解决?
“一名患者是特困人员,暂无法垫付血透费用,怎么办?”一晚,护士匆匆跑来向白云区妇幼保健院肾内科主任闵国清汇报一特殊情况。
4月9日以来,该院既要保障原有的病人血透需求,还要负责120紧急送来或“三人小组”联系送来的新患者。
但做血透的病人平时都有定点医院,新患者需要完成医院变更的手续,才能实现医保报销,这个流程往往需要2至3个小时。为了治疗的及时实施,该院采用了病患先垫付,医保到账后再返回的做法。
“做血液透析,病人是不能等的。”针对这位特困患者,闵国清深知时间不等人,于是和同事专门协调各科室和其他单位,为这位病患开启了绿色通道才最终解决。
“病人很感激,因为医院的一切运作都是为他们考虑。”闵国清说,这段时间整个科室每一天都是争分夺秒
。
一名病人一周需要三次血透,一次血透一般耗时约4小时,需要持专业证的医护人员全程执行,加上准备以及善后事宜,前后耗时6至7小时。
尽管有临时支援的医生、护士,但持证医务人员最多时也不到10人,患者却增加到30多名。
“刚下班,可能一个电话就得回来。”闵国清说,病人增加了、时间不规律了,只能持续作战,但患者的感谢和支持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叶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