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广州市民政局印发《关于建设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的通知》,将依托全市各镇(街)176个“双百工程”社工站以及具备条件的其他组织设立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其主要功能包括打造示范慈善社区(村)、策划社区慈善品牌项目、开展社区慈善(志愿服务)活动、打造社区慈善空间、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队等。
这是广州市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开展的一项新举措。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民政局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努力汇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激发志愿服务活力,不断壮大党员志愿服务者队伍和规模,推动形成“党建+志愿服务”品牌效应,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助力。
志愿服务体系化专业化规范化
近年来,广州市民政局围绕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切实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积极推进全市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化、制度规范化、服务专业化。
广州市民政局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条例》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积极推动《广州市志愿服务规定》修订立法,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抽查试点工作,引导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团队和志愿者依法有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同时,推进“慈善+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指导广州市志愿者协会探索建立了综合性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平台集志愿服务发布、服务时数记录和服务积分存储、捐赠、兑换等功能于一体,将物质激励和荣誉激励相结合,有效拓宽了志愿者、团队、企业等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据了解,广州公益“时间银行”自2019年上线至今,注册志愿者已达25.4万余人,注册志愿服务队伍近4000支,志愿服务时长近215万小时。
广州市还印发了《广州市实施“社工+慈善”战略工作方案》《广州市社区慈善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全面推动依托社工站促进慈善、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协同发展,支持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和慈善组织合作,为志愿服务活动募集慈善资源。目前,全市已依托社工站设立203个公益“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站点,由社会工作者带领志愿者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常态化服务。今年4月以来,全市社工站累计发动社区志愿者近2.2万人次参与疫情防控,服务时长13万余小时。
志愿服务多样化规模化社会化
广州市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关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不断为志愿服务搭建平台,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广州市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志愿服务组织在全市开展社区助老、困难群体关爱等项目的组织策划、队伍培育和宣传推广。推动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广泛设立志愿服务站点,搭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引导志愿者聚焦社区特殊困难群体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发挥社区志愿服务站点作用,发动社区居民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联动参与社区慈善和社区治理,拓展社区志愿服务覆盖面。
为鼓励低龄老人发挥余热服务社会,广州市民政局还依托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平台,探索“初老服务老老”方式,通过志愿服务时间储蓄机制,鼓励有能力的老人参与助老志愿服务。联合市委老干部局、市老龄办制订《关于建立广州“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机制的工作方案》,健全完善相关机制。截至目前,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平台已注册“初老”志愿者2.7万名,培育“初老”志愿服务队伍135支,服务老人超230万人次。
广州市民政局还指导广州市志愿者协会链接社会爱心资源,满足困难群众包括物资需求在内的多样化服务需求;联合市志愿者协会举办“志愿服务主题月”“学雷锋月”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浓厚氛围。
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优质化有序化
广州市民政局还积极组织引导发动各级党组织、民政服务机构、广大党员、民政工作者投身志愿服务,在实践中砥砺初心使命。2021年,市民政局各级党组织承接民生“微项目”52项,党员认领群众“微心愿”731项;组织15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文明交通引导志愿服务,协助维护交通秩序。
在疫情防控中,广州市民政系统各基层党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投身防疫一线。今年4月以来,市民政局共成立了21个下沉社区支援分队、12个临时党支部,支援重点区域疫情防控;组建了4支共40人的党员应急分队,建立特殊困难群众“每日电访”制度,累计电访1.2万余人次,发现1436个缺少生活物资和就医保障问题,已全部协调属地区民政部门、镇(街)或村(社区)解决。
以党员干部为骨干,以民政志愿服务力量为主体,以社区志愿服务力量为基础,广州市民政局积极推进民政领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已通过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平台组建民政领域社区志愿服务队伍1800余支,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3万场次,服务超过48万小时。
来源:中国社会报记者:张伟涛 通讯员:李国全
编辑:王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