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眼睛去记住你外在的美丽,我的心留住你内在的深情。”莎士比亚笔下的浪漫诗句,是南海桂城优秀科创团队带头人、广东中科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帅的城市表白。他刚刚获评2022“强国青年科学家”,成为广东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年人才,并选择扎根南海。
城市之美是城市文化综合的外在表现。美学大师宗白华说,美是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在南海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勇看来,南海之美综合体现在南海文化积淀优胜、发展成就优异、核心区位优越、科技支持优先、资本回报优厚、城市环境优美。这些因素落在人们眼中,就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灵境,这便是吸引人才的磁场。
最近一个月,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在多个会议上提出,南海拥有丰富的文化人才资源,如何破除“灯下黑”,把本土社团人才作用发挥好,推动文化资源整合与跨界融合,这是南海文化振兴、产业勃兴的当务之急。
文化竞争力决定着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文化繁荣是重要支点、必由之路。当前,文化南海既需要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阳春白雪,也需充满人间烟火味的下里巴人。
归根结底,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南海要构建以本土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打造推动南海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人才生态,引爆更多具有共情价值的世界级文化IP。
激励非遗传人引爆南海潮流
“东湖里,春花放艳柳抽条,树上鸟,吱吱叫,晨阳满湖波光照……”一曲歌颂新中国的粤曲《东湖春晓》勾起了老剧迷的珍贵回忆。
登上中央广播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CCTV-17)进行首播、并在央视频同步直播的广东粤剧人文纪录片——《百年粤韵》讲述南海桂城平洲粤剧百年发展的纪录片,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再一次感受到粤剧的魅力,也让南海人的文化自信在一次次“出圈”中愈发坚定。
“粤剧是有前途的,我们要将民族的、自己的东西学习传承下来。”著名乐师、陈卓莹之子陈仲琰是南粤新乡贤、佛山新乡贤,父子二人在南海不遗余力传承粤曲艺术精髓,用行动践行爱国爱乡之情。
像陈仲琰这样的文化乡贤在南海还有很多。在佛山市档案馆里,静静地陈列着新石器时代西樵山的石器、蕴含着西樵山文化的文物等多件藏品,这些藏品均由同一个人捐赠——关祥。95岁高龄的他,从1959年起着手挖掘、整理西樵山的历史文化,“考古”收获,时间最久远的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由他编著的《西樵传说》《西樵山历代名诗选》《西樵揽胜》《海贝斑斓》《西樵山志》等书籍,让这座南粤理学名山的文史“家底”得以传扬光大。
狮舞、十番音乐、乐安花灯、九江双蒸、赛龙舟、咏春拳、藤编、金箔锻造、九江鱼花、洪拳、广式家具……近年来,南海区非遗保护坚持齐抓共管、积极作为,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育人才,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南海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7项,其中2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项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7项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非遗项目是南海人文宝藏的当代表述,也是一座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底气,他们的传承人就是点亮南海文化记忆、激荡南海潮流的“掌灯人”。
今年2月26日,“南海狮团”首批成团的12只南狮亮相首届“南海狮团诞”,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南海在全面开展狮口普查工作基础上,从全区现存的2700多支狮队中进行挖掘,把12只具有代表性、传承性、创新性的狮子组成南海狮团,让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让年轻人在生活中体验醒狮文化。当前,南海正在大力推进建设广府文化(南海)生态保护实验区,全面提升保护传承非遗的力度,推动非遗与科技紧密结合,探索非遗数字化展示与传播,通过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让广大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积极参与非遗保护行动,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他们很喜欢学,我就有热情教。”每周五佛山市国鼎武术龙狮团团长黄志佳都去西樵镇第三小学给孩子们免费上课,这个第二课堂深受青少年喜爱,孩子们称舞狮是一种“好有型”的运动。
集结基层才俊点亮文化星河
每周村里都能看上一场电影,走进村口的读书驿站各种农业科技书籍、儿童绘本免费借阅,在自家门口就能使用上便民文化设施……如今,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和贡献。
南海区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梁惠颜认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是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体权益的重要保障,是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尺度。
南海是广东省首个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广东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近五年来,区、镇、村三级举办系列活动逾3万场(次)。
南海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基层文化人才的培育,在南海区村居文体专干全覆盖,文化专职辅导员337人,文化志愿者7012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近年来,南海文艺家协会和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南海本土题材斩获不少国内外文艺奖项,南海曲艺家协会等文艺家协会也抽调文艺骨干组建“文艺轻骑兵”,深入基层开展惠民演出活动,把文艺送到百姓家门口,本地艺术家们通过“艺术进校园”“艺术进基层”,播撒艺术种子。他们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让城乡居民在丰富文化生活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成为点燃南海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火种。
舞蹈、歌曲、变脸……8月16日晚,首场九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儒林湾之夜”群众大舞台文艺展演进企业活动在广东粤海汽车有限公司拉开帷幕,节目都是由九江镇文艺社团和文艺爱好者编排,所有的表演者都是九江群众,个别表演节目则融汇了其他地方的文化,以此打造出最具烟火味的文化。
“来九江工作那么多年,第一次看到四川变脸表演。”叶志新说,作为一名四川人,他来九江工作已经10多年了,当天的演出让他想念四川老家,也对九江这个第二故乡产生了归属感。
培育复合人才创新文化生态
文化不是孤立的,她对城市更新、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产生深刻影响。一座城市的文化活力,最终体现在城市品质、产业形态以及市民的文化涵养、美学修养之中。
近年来,南海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高标准建设樵山文化中心、区文化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文化场馆,致力打造一流硬件设施,同时引入了YY、虎牙、宋城、建川新中国百年博物馆等品牌资源,搭建起诸多高端文化平台,围绕龙舟、醒狮、桑园围等推出一系列文旅活动。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家大剧院、音乐厅,一座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如果没有“文化+”的专业运营人才,即便建设一流硬件设施,即便拥有一大批创作演出团队,也无法塑造具有持久价值的文化IP。
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现阶段南海文化繁荣的着力点,必须聚焦于培育引进珍视南海文化、深谙国际潮流、把握产业趋势的复合型运营人才,推动文化事业与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有机衔接。
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所言,新时代艺术学的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将不断随着时代发展,日益与科技融合,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样式和类型;二是产业化,艺术的发展将逐步与商业模式整合,在经济社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顾耀辉在赴西安、成都考察调研后提出,无论是西安、杭州、成都、武汉还是长沙无一例外都是消费主导型的城市,无一例外都是文化产业特别是群众文化发展得非常好。
文化艺术是一种催化剂,与商业相结合就能产生消费力,与产业相结合就能产生生产力,与群众相结合就能产生凝聚力。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园园曾在第四届平洲玉器珠宝文化周上表示,正是平洲的文化自信、世界眼光和工匠精神,才让这里的玉器产业在细分领域占有全球的绝大份额。她鼓励平洲玉器构筑大文旅格局,通过文旅相融,以文促产,书写玉器珠宝产业新故事,为南海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闯关探路。
现代化活力新南海,需要现代化活力新文化。搞活文化,就要搞活人才队伍。当前,南海正加大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培育、引进、扶持力度,进一步梳理本土艺术家名录,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搭好艺术推介交流平台,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持续下沉公共文化服务,激发基层文化活力;以艺术赋能传统文化,助推文旅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完善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支撑。
“今天的南海比任何时候都渴求青年人才,也比任何时候有条件成就青年人才。”顾耀辉向青年发出的邀约如涛声般激越。
文化南海必将吸引更多人才,更多人才必将繁荣南海文化。这一场双向奔赴的“双赢之约”,必将成为赋能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重要极点。
来源:佛山日报
编辑: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