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之于城市,犹如年轮之于树木。在注重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历史建筑设立博物馆、陈列馆、艺术空间、茶社等场所,让老建筑打开“紧闭”的大门,使其拥有“新使命”,让其走进大众视野,为社会所用。
集思广益:人大代表、市民群众齐发声“保护与开放并重”
沙面岛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级文物保护区。岛上保留了众多近代西方欧陆建筑群,仅仅0.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54处之多。有市民提出,虽然沙面岛拥有数量众多的文物建筑群,但这些文物建筑的开放利用程度还不够高,很多文物建筑常年大门紧闭,市民“不得其门而入”,沙面岛文物建筑群的利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这个问题引起了沙面街道联组人大代表的思考,经走访群众和调查研究后,代表张其明建议从两方面加强沙面文物建筑的开放利用:一是坚持保护与开放并重,提升沙面街文化旅游发展业态;二是重点引入文化企业,全力打造沙面文化名片,让百年沙面发挥文化底蕴,焕发文化活力。
市民群众的心声诉求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引起了沙面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沙面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人大沙面街道工委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积极主动作为、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整体效能,持续推进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如今在沙面,曾经大门紧锁、布满灰尘的历史建筑正在渐渐开放,焕然一新的博物馆、陈列馆、文化空间让沉睡的文物渐渐“活”了起来。
打开大门:让历史建筑有了“新味道”
“在历史建筑内,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当代空间艺术与历史文化的融合。”近日,“开启设计新场景,探求科创新未来” BIAD华南设计中心八周年作品展览活动在合筑·沙面南街28号首层展厅开启。
沙面南街28号,距今有110多年历史,优美优雅,极具浓郁的欧陆建筑新巴洛克式风情,曾为中国最早开办的保险公司——英国于仁保险公司与东亚贸易公司旧址。
法国让·努维尔建筑事务所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曾携手修缮沙面南街28号。广东旅游出版社编辑记者认为“古建筑修缮最大的难度既要延续其历史价值又要使其积极融入当代生活”。在修缮过程中,沙面南街28号保留建筑历史痕迹,建筑内部的拱门、壁炉、圆顶玻璃窗等元素原汁原味地展示出来;结合现代化的施工技术,素洁优雅墙面在材料与灯光的点缀有了“新味道”,让这座百年历史建筑实现场所记忆和精神的延续。
“这栋建筑是让·努维尔事务所与北京建院在大湾区的创新设计基地,未来还将建立一个建筑文化交流的学术平台。一楼展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世界艺术相融合的研究成果和设计展示活动场所,将设置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向广州市民公众开放。”沙面南街28号工作人员介绍道。
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是文物合理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国家级文物建筑,沙面大街41号也在精心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
沙面大街41号是沙宣洋行旧址,建于19世纪末,折中主义风格,用途多样,出入口复杂。秉持着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理念,结合灯塔文化将其打造成可以容纳文化艺术、社交茶饮等不同场景的多功能复合文化空间。如今,各种老式装饰构件依旧保持着当年的精致,不仅吸引大批历史文化爱好者,还举办了多场音乐会、艺术作品展、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年轻人追逐的“艺术打卡地”。
国家B级文物建筑沙面大街38号曾是法国传教士楼,是沙面早期特色建筑的典型之作,现在被大益茶打造成茶室。
茶室分为室内、室外两个区域。室外放置几张长桌、圆桌,让客人在欧陆的环境下品尝中式的茶种,有中西元素相结合的意味。而室内装潢以木色为主,原木色的桌椅、暖白色的灯光,木窗上倒映着斑驳的树影。一架子的茶饼、充满传统元素的书画,则让整个环境显得清幽又带着点文艺范,让人感觉格外舒适惬意。
沙面南街58号是原中国盐务副总稽核住宅楼,也是沙面最高级最豪华的住宅楼,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现为潮州凤凰单丛茶博物馆体验馆。
依托沙面欧式建筑特色,打造中西结合的新式凤凰单丛茶体验馆,活化利用其闲置空间,精心打造包含茶文化主题馆、“旧物”主题馆、“宋茶”标本主题馆、单丛茶体验馆、单丛茶研学教育基地、潮文化“大家”工作室、茶文化文创中心、茶乐园等八大版块为一体的主题博物馆,成为展示凤凰单丛茶非遗文化系统的平台,体验凤凰单丛茶冲泡和饮用的特色空间,广州开展茶文化研究和茶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保护性修缮:“唤醒”尘封的历史风貌
建筑是城市文明的载体,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而沙面建筑群,正是属于广州的“独家记忆”。如何通过保护性修缮,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成为一项新的课题。位于沙面一街3号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A类保护建筑。全部外墙表面作仿石装饰处理,气势磅礴,沙面近代建筑群中仅此一例,被称为“沙面第一楼”。在它屹立于此的百余年间,曾历经多次的使用者更迭,是沙面众建筑中保存得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建筑之一。
目前修缮工程已经完成,在“唤醒”建筑的过程中,历史信息、建筑符号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修复与保留。“整个保护性修缮工程耗时整整四年,修缮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在尽可能保留原有元素的基础上,对缺失或者腐朽的元素进行补齐,修复的部分选料用色也十分考究,都进行了做旧处理,颜色古朴,修旧如旧。”沙面一街3号建筑工作人员介绍道。
雕花门窗、雅致长廊、马赛克地板、旋转楼梯、欧式壁炉……建筑内,一个又一个见证着建筑百年历史的元素在修缮过程中得以重现。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历史建筑的价值,让历史建筑“开口说话”,建筑在修缮过程中特意把新旧元素相互交融,部分岁月的痕迹得以未加修饰地保留。“二楼的门框部分做了翻新处理,部分保留原有的痕迹,形成历史记忆的对比。除此以外,我们还保留了部分修缮前的旧楼板以及旧地砖,利用玻璃保护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增加对原有建筑风格的可视性。”
抹去时间沉积在建筑身上的浮尘后,充满故事的沙面建筑在“保护和开放”的措施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重新绽放着沉稳厚重的熠熠光彩。
通讯员:王臻、柳春
编辑:曹颖